喜雨诗
曹植〔魏晋〕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群于饥饿。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和二年天大旱,庄稼没有收成,黎民百姓特别饥饿。
苍天笼盖多么辽阔广大!它繁育成长着万物众生。
抛弃他们,他们必会憔悴困顿,养育他们,他们一定滋长繁盛。
瑞云从北方袅袅飘起,飘飘荡荡向南方飞行。
应时的好雨半夜降下,隆隆的雷声回响在庭院上空。
良种撒满肥沃的土地,秋熟时节必有好收成。
注释
太和:魏明帝曹叡年号(227—233)。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
三麦:泛指庄稼。
不收:没有收成。
分:特别。
覆:覆盖。
弥:普遍。
苞:丰茂。
创作背景
该诗有序说:“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三国志魏志》卷三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志三》都有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五月大旱的记载。据此,知该诗当作于太和二年的夏天,时久旱而雨,诗人很是欣喜,遂作该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殷义祥译注·《魏晋南北朝 三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
赏析
“天覆何弥广!”该诗以感叹句式领起,直呼而出,赞颂了“苞育”万物的上天,感情很是浓烈。接着,又以“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这样的诗句,强调了上天的神威,突出了群生(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对上天的依存关系。一个“必”字,一个“则”字,笔力雄健,含义深广,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上天的崇仰和寄赖之情。
“庆云”四句,展开写天降时雨的过程,描写具体,绘声绘色:满天烟云,从北边升起,然后,飘飘忽忽向西南方向集聚。到了半夜,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雨,雷声隆隆不绝于耳,大雨倾盆润泽久旱的土地……好一场及时雨!诗人用“庆云”“时雨”“终夜降”“周我庭”,把久旱逢霖的欣喜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这种感
简析
《喜雨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语言朴素,寓意深远,以典雅的文字、庄重的音节和浓烈的感情,歌颂了天孕万物的恩泽,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和美好的希望;诗中表面写久早逢雨的喜悦,实际是诗人希望明帝曹叡能如天之无私,重用自己,使自己实现建立功业的理想,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政治愿望。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179篇诗文 712条名句
劝农
陶渊明〔魏晋〕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励志诗
张华〔魏晋〕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
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星光既夕,忽焉素秋。
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吉士思秋,实感物化。
日与月与,荏苒代谢。
逝者如斯,曾无日夜。
嗟尔庶士,胡宁自舍。
仁道不遐,德輶如羽。
求焉斯至,众鲜克举。
大猷玄漠,将抽厥绪。
先民有作,贻我高矩。
虽有淑姿,放心纵逸。
出般于游,居多暇日。
如彼梓材,弗勤丹漆。
虽劳朴斫,终负素质。
养由矫矢,兽号于林。
蒲芦萦缴,神感飞禽。
末伎之妙,动物应心。
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安心恬荡,栖志浮云。
体之以质,彪之以文。
如彼南亩,力耒既勤。
藨蓘致功,必有丰殷。
水积成川,载澜载清。
土积成山,歊蒸郁冥。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勉尔含弘,以隆德声。
高以下基,洪由纤起。
川广自源,成人在始。
累微以著,乃物之理。
纆牵之长,实累千里。
复礼终明,天下归仁。
若金受砺,若泥在钧。
进德修业,辉光日新。
隰朋仰慕,予亦何人。